繼程法師佛學講座心得分享

睽違許久的繼程法師 9/8-9/10 風塵僕僕地從新澤西州來到麻州弘法,離上次到普賢講堂(2008),轉眼間已9年了。 早在1999年繼程法師第一次到美國弘法時,我就和法師在莊嚴寺的夏令營結緣,夏令營結束後順便載法師到麻州普賢講堂弘法。 回首這段因緣,仍歷歷在目, 沒想到繼程法師第一晚上課,一開始就提起這段往事,也竟然還記得我女兒在後座一路從莊嚴寺睡到普賢講堂的細節。

繼程法師過去在普賢講堂幾次的弘法中,除了帶過禪修、提示釋禪波羅蜜修行次第外,也和大家分享過他的書畫、寫作和茶道…等等生活點滴。記得法師之前上課時並不太講艱深的名相,也不深入的去描述修行的境界,也許是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加上證悟的歷程如人飲水,多說無益吧。 但法師觀察敏銳,從學員的提出的問題和言行中就可以看出大家修行上的盲點,往往法師都能以輕鬆的比喻引導我們去觀照問題的所在。此次到麻州弘法,法師一如往昔,講述的內容都不涉及艱澀的佛學,而是以淺顯的方式來說明修行的次第和切入點,這除了可以讓初學者容易上手外, 也讓久學的老參去反思為何修習多年仍未能跨越生命的初階門檻?

法師上課一開始先點出一般人修行上的一大迷思,那就是將生活與禪修分開。 法師提醒日常生活和禪修生活是一體的,禪修後應該要把用功的方法帶回家,持續用功,否則ㄧ曝十寒將無法保任禪修的成果。平常功夫下的深, 到禪堂就能很快進入狀況;反之如果平常不用功,到了禪修的時候,大部分的時間都會花在調適緊繃的身心上,禪修的效果也就會大打折扣。 對一般修念佛法門的同修,法師特別強調,持名念佛ㄧ心不亂也是禪定的功夫,即使無法達到ㄧ心不亂也不要氣餒,可以在下一階段或下一期生命再繼續用功。 念佛是借用外在的佛統一成內在的佛, 最後念到ㄧ心不亂,佛號、念者雙泯,只呈現出心的本然。 心性本淨能包太虛,無限寬廣,也展現著無限的慈悲。 內在的智慧,外在顯現出來的就是慈悲。因此念佛能念到ㄧ心不亂,也就自然地開啟了智慧。法師也提醒禪修和念佛不是相斥或平行的法門,兩者之間可以相輔相成的運用。有時智慧不足,禪修遇到緊繃的瓶頸,此時可以用佛號來克制妄念,消除緊張和對立。慈悲沒有敵人,以佛號的慈悲化解緊繃,再回頭用禪修的方法繼續用功,是修行上常用的搭配。有很多人一開始接觸佛法既不懂得禪修,也不知道持名念佛的意義,但如果能夠歸依三寶和佛先結緣,依信入門也是另一種修行的切入點。 以佛、法、僧作為我們身心所依之對象,讓我們學習菩薩的智慧與慈悲。以果德為因心,念佛、念法、念僧,時時念茲在茲,日久熏習成性,也能將佛法落實在我們的生命之中,進而開啟佛法的智慧。

法師感慨地說佛法這麼殊勝而信者少,主要是佛弟子學佛後沒有展現出快樂、自在的個性, 對他人缺乏說服力。 因此修行的過程要時時觀照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更快樂,能不能很自然地接受自己本來的面目? 如果學佛讓自己煩惱更多,讓自己更需要刻意的去包裝自我,那麼修行的心態和用功的方式就需要檢討、調整。 修行要如何才能快樂的起來呢? 那就是要對自己慈悲, 慈悲是予樂拔苦, 但不要忘記慈悲是雙向的,不是只有對他人,也適用於自己。 至於要如何對自己慈悲呢? 那就是要持戒。佛經說不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就是強調持戒、布施、護生的重要。從持戒中,可以因生活態度的改變而轉化許多因緣:因多講好話而常保歡喜心,因護生而感受到大地回饋的愛與關懷,因無相布施而能徹底的釋放自我;因此持戒可以讓自己更快樂,也更能自在的接受自己本來的面目。

談完「修行次第」後,第二天演講的主題是「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不論是禪修或持名念佛,修行的結果就是要回歸我們的清淨本心。心的本性是定慧一體, 能以本然之心正面的來處理事情就是智慧。那麼什麼是心的本然呢? 心的本然即是空性,但這個空不是斷滅空而是清淨無染之空,空可以什麼都不是,也可以什麼都是,有依空立,真空妙有也就是這個道理。 心具足ㄧ切的功德,煩惱的來源是清淨的本心被覆蓋了。 要追溯煩惱的起頭是不可得的,生命的流轉無始無終,ㄧ切都是在相互的影響,在互涉互入的緣起中呈現著,禪修就是要看清楚這個剎那不住的流轉。 在流轉中不是要去和當下的現象對立,而是了解眾因緣生法,彼此相依相存的關係,從處理關係的改變中讓現象自然崩解,本然清淨的自性也就自然浮現、彰顯。

法師接著提示,所有的一切因緣不能重複,也不可能被期待。 這讓我想起以前禪坐時會去期待重覆上支香殊勝的境界,但由於妄心一起,清淨本性有了染污,也不可能再重複那個境界。清淨的本性一如天空,晨曦、晚霞、烏雲、彩虹,都可以給予天空不同的面貌,但天空依舊還是天空,同時因為因緣剎那生聚,我們也不可能看到相同的第二道彩虹。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世間的浮沈也一如心的緣起。

最後一天的主題是「開啟覺性和無住生心之道」。 在前兩天的開示中,已經有提到緣起剎那不住這個概念,但在實際的禪修是如何關照無住,又是如何而生其心呢?法師用參話頭和默照兩種禪修方法來做實修上的說明。 所謂參話頭就是對心的本性所產生的疑情。這種對生命的疑情(生從何而來,死從何而去),我們成長的過程都曾有過, 只是大部分人在這個探索的過程,沒有持續保持讓它形成力量,而參話頭就是讓這份探索能夠持續的一個方法。 話頭參到最後只剩下一個疑團,疑團雖然找不到出口、答案,但能牽引著修行的持續進行,直到透視生命的本來面目。

默照則是用止觀的方法去看種種剎那生滅。 禪修的當下,不是一個停住的點,而是流轉不住的,雖然無住不可得但是因緣生滅是有的, 覺知心的本性則在流動中沒有停滯也沒有障礙。 所謂默照的「默」不是停止,而是順著因緣流動,「照」則是觀眾因緣之間的關係,因爲「照」的覺醒,不會執取因緣,所以雖順著因緣流動但不會為因緣所轉。 默照禪觀持續的深化,漸漸就能從流轉的現象中照見五蘊皆空,所有的苦也自然脫落; 默照用功到最後也無功可用,ㄧ切只是回歸到心的本然。

三天的課程很快就過去了,回想這幾天在講堂的所見所聞,除了感謝繼程法師深入淺出的開示外,也要為講堂義工菩薩默默地付出和常玄法師整體的統籌領導表示敬意,沒有你們也無法成就了這次殊勝的因緣。 繼程法師在課後和學員的互動也十分熱絡,拍照、寒暄、問法…從大家綻放的笑容裏,感受到了法喜充滿的正能量;同時也很高興看到許多年輕學子從哈佛和 MIT前來參加這次活動,讓講堂的氣氛增添了不少活力和熱情。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星期日下午在眾人不捨的揮別中,繼程法師又開始了他下一個旅程。 在目送法師離開的時候,想起了一句偈,「依因緣故,天涯而若比鄰,亦因因緣故,比鄰而若天涯」,在法的道路上,法師一直就在我們的身邊。

撰文:莊超群

您也許也會喜歡…